中國藏族網通

讓民族團結進步之花在青海大地常開長盛

來源 : 青海日報    作者 : 魏 爽    發(fā)布時間 : 2024-01-09
字體 :

1.jpg

民族文化展示。

2.jpg

“深化民族團結進步教育”主題黨日活動。

3.jpg

民族團結進鄉(xiāng)村。

4.jpg

民族團結進課堂。省委統戰(zhàn)部、省民宗委供圖

日新月異的繁華城市,山水之間的村落,遼闊的草原牧場,鍋莊跳起來,幸福的花兒唱起來,歡樂的輪子秋轉起來……一幅幅和諧美麗畫卷,記錄著青海600多萬各族群眾團結奮斗、共同繁榮發(fā)展的軌跡。青海各族人民正大步走在奮力建設新青海、與全國同步進入全面小康社會的康莊大道上。

全面實現小康 一個民族都不能少

民和回族土族自治縣大力推進危舊房改造、易地扶貧搬遷、高原美麗鄉(xiāng)村建設等,有效帶動貧困戶年均增收,實現“脫貧摘帽”;互助土族自治縣依托民族特色資源優(yōu)勢發(fā)展特色種植養(yǎng)殖業(yè)、鄉(xiāng)村旅游等產業(yè),讓貧困群眾踏上小康之路;玉樹藏族自治州開設傳統民族手工編織扶貧車間,藏族群眾在家門口就能就業(yè);海南藏族自治州開辦藏繡制品公司,“繡娘們”用勤勞的雙手繡著自己的美麗人生;果洛藏族自治州發(fā)展光伏產業(yè),74個貧困村吃上“陽光飯”……2020年4月21日,省政府發(fā)布公告,經專項評估檢查,民和回族土族自治縣等17個貧困縣(區(qū))達到脫貧退出標準。至此,全省42個貧困縣(市、區(qū)、行委)全部退出貧困縣序列。

盛夏八月是青海一年中氣候最好的時節(jié)。黃南藏族自治州尖扎縣德吉村迎來一批批游客前來“打卡”。德吉村是一個易地扶貧搬遷村,251戶村民來自尖扎縣7個鄉(xiāng)鎮(zhèn)的30個村,都是建檔立卡貧困戶。過去,村民大多居住在深山里,放牧種地,自然條件惡劣、交通不便,收入很不穩(wěn)定。如今,德吉村有了四通八達的公路、齊全的水電設施,農牧民過上新生活?!案兄x黨的好政策,自從搬下山后,我們的生活發(fā)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曾經喝水難、看病難等日子一去不返了,我們吃上了‘旅游飯’,日子也越過越甜了。”村民鬧尖措高興地說。

如今在青海,像德吉村這樣的旅游村莊有150多個,成為我省群眾脫貧致富的重要途徑。

少數民族貧困群眾脫貧致富,是打贏打好脫貧攻堅戰(zhàn)的難點和重點。2020年,我省爭取落實扶持人口較少民族發(fā)展、少數民族特色村寨保護等資金45355萬元,落實2020年民族宗教社會治理創(chuàng)新項目資金1097萬元,全力支持全省民族宗教社會治理創(chuàng)新工作。加強少數民族發(fā)展資金項目監(jiān)管,完成海東市、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海南藏族自治州8個縣18個脫貧攻堅和民生項目實施情況督查,確保有效發(fā)揮資金項目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完成我省互助土族自治縣班彥村、格爾木市長江源村等22個第三批“中國少數民族特色村寨”掛牌工作,持續(xù)推動少數民族特色村寨保護與發(fā)展。深入推進民族鄉(xiāng)村振興試點工作,積極推薦試點鄉(xiāng)村12個。鞏固提升聯點幫扶村脫貧攻堅成果,落實資金302萬元,改善人居環(huán)境,發(fā)展特色產業(yè),推動聯點幫扶村邁向全面小康社會。

共居共學共事共樂 像石榴籽一樣緊緊抱在一起

“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圍繞主旋律填好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詞,譜好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樣緊緊擁抱在一起的曲,唱響新時代青海民族團結進步的大合唱,讓各民族群眾都過上好日子。”2020年9月23日,省委省政府在西寧召開青海省創(chuàng)建全國民族團結進步示范省動員暨全省民族團結進步表彰大會。會上,表彰了近年來民族團結進步工作中涌現出的50個先進集體和55個先進個人。這是一次凝心聚力、共謀發(fā)展的大會,掀起了全民共創(chuàng)全國民族團結進步示范省的宏偉序幕。

新冠肺炎疫情發(fā)生以來,我省少數民族群眾同全省廣大人民群眾凝聚在一起,在各自工作崗位上發(fā)揮積極作用,以實際行動傳播抗疫好聲音、發(fā)揮抗疫正能量。有的身為“天使白”“警察藍”“紅馬甲”,沖鋒在前,留下“最美逆行者”的堅毅身影;有的基層干部走在前、作表率,帶頭做疫情防控的排頭兵、宣傳員、戰(zhàn)斗者;有的社區(qū)負責人勇于擔當、積極作為,始終堅守在疫情防控的第一道防線……這一幅幅鮮活生動的“民族團結一家親”,構成了我省各族群眾同心協力抗疫情的生動畫面。

步入烏蘭縣民族中學校園,濃郁的書香氣息撲面而來。引人注目的宣傳櫥窗里,學生創(chuàng)作的以民族團結為主題的繪畫書法作品、手抄報、作文等,讓孩子們隨時受到民族團結的教育。不光如此,每年學校都會利用縣烈士陵園、縣青少年活動中心等教育基地,不定期組織開展課外民族團結教育活動。并且圍繞“民族歌曲大家唱、民族文化大家傳、民族情懷大家抒、民族團結手牽手”的主題,積極開展豐富多彩的民族團結進步教育主題實踐活動。

如今的青海,從城市社區(qū)到農村牧區(qū),從機關到學校,從企業(yè)到軍營,民族團結進步示范創(chuàng)建活動全面深入地展開,民族團結進步示范創(chuàng)建成果豐碩。

推進“民族團結進步+”深度融合發(fā)展 不斷把民族團結進步事業(yè)推向前進

2020年1月17日,由民族文化宮、省文化和旅游廳、省民族宗教事務委員會和青海省文物局主辦的“多元華彩·融合創(chuàng)新——青海民族民間藝術展”在北京民族文化宮拉開帷幕。展覽以展示青海省獨具特色的民族民間藝術,展現青海各民族悠久的民族民俗文化為主題,充分體現了青海各民族間“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和諧發(fā)展篇章。

“‘民族團結一家親’微信表情包真是太有意思了!”2020年6月,曲麻萊縣巴干鄉(xiāng)團結村牧民江措看到“民族團結一家親”微信表情包出現在微信朋友圈時,毫不猶豫點了贊,并將表情包轉發(fā)給了眾多好友。自表情包上線以來,一時間刷爆了微信朋友圈,表情包的人數呈幾何級增長,迅速受到各族群眾的喜愛。

玉樹藏族自治州曲麻萊縣民族團結進步創(chuàng)建辦公室以“互聯網+民族團結”工作為契機,率先在全州制作了“曲麻萊縣民族團結”微信表情包,用于擴大民族團結進步創(chuàng)建宣傳工作。當地群眾紛紛表示,轉發(fā)、使用這組微信表情包,可以潛移默化影響身邊人,有利于促進民族團結,樹立良好形象。

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需要各民族手挽著手、肩并著肩,共同努力奮斗。過去一年,我省堅持打造“民族團結進步+”的新業(yè)態(tài),把民族團結進步與文化名省、旅游名省、生態(tài)強省戰(zhàn)略深度融合,以小財政辦大民生,將全省財政支出的75%以上用于民生領域。深入推進精神脫貧工作,開展鄉(xiāng)村移風易俗活動,倡導厚養(yǎng)薄葬、喜事新辦、喪事簡辦,積極引導群眾摒棄陳規(guī)陋習,過和諧文明新生活。以推進三江源國家公園建設為契機,大力發(fā)展高原養(yǎng)生、極地探險、生態(tài)觀光等民族地區(qū)特色項目,一大批農牧民吃上了生態(tài)和民族特色“旅游飯”,“綠水青山”成為了惠民富民的“金山銀山”。大力支持“拉面經濟”發(fā)展,連續(xù)舉辦全省刺繡大賽,“舌尖上的拉面”“指尖上的青繡”成為彰顯民族團結價值的特色產業(yè),各領域、各行業(yè)精心打造立得住、叫得響的載體和品牌,創(chuàng)建工作融入國家戰(zhàn)略、融入全省大局,成為引領新青海建設的重要抓手。

民族團結的花兒最美麗,民族團結的果實最甜蜜。在青海大地上,民族團結進步的樂章已全面奏響,和諧共進的旋律高亢響亮,各族干部群眾休戚與共、攜手相助,正在共同奮力建設更加富裕文明和諧美麗新青海。

編輯 : 拉專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