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藏族網(wǎng)通

哪里有困難,哪里就有軍人——60年代進藏女兵回憶當年

來源 : 中國西藏網(wǎng)    作者 : 蘇文彥    發(fā)布時間 : 2017-07-24
字體 :

編者按:一句“好兒女志在四方”,讓年僅16歲的她與40多個來自北京的同齡姑娘一起,毅然奔赴祖國的西南邊疆——西藏。從首都北京到高原上的日光城拉薩,這段從軍經(jīng)歷為她的人生留下了難以磨滅的烙印。今年是中國人民解放軍建軍90周年,中國西藏網(wǎng)記者采訪了1964年參軍進藏的老兵王萍君,聆聽她講述當年進藏女兵的生活、工作與情懷。

中國藏族網(wǎng)通訊 ? 20世紀60年代的西藏,反動上層的全面叛亂雖已平息,但仍有零星的匪徒,對印自衛(wèi)反擊戰(zhàn)也剛剛結(jié)束不久,環(huán)境并不是很安定,生活條件更是艱苦。爬冰臥雪、風吹日曬……高原的艱苦環(huán)境很快使這批剛剛參軍的女兵們脫胎換骨,百煉成鋼。

1.jpg

圖為進藏女兵合影

衣——由于紫外線太強,她們只能穿褪色的軍裝

提起去西藏,哪怕是今天最簡略的旅游攻略也會提醒游客“高原紫外線強,需要注意防曬”,但在半個多世紀之前,人們顯然并沒有“護膚”“防曬”的概念。西藏強烈的陽光,不僅把她們穿的軍裝曬褪了色,更導致了女兵們嚴重曬傷。

王萍君回憶說,當時臉上容易被曬傷的“高峰”就是眼皮、鼻子和臉頰,曬得一層一層脫皮,“我們就開玩笑說‘起鍋巴了,起鍋巴了’,一層皮一層皮的撕”。有一個1968年入伍的北京女兵,原本皮膚白白的,太陽一曬皮膚都流水,“都是年輕輕的小姑娘,就這么一層一層的掉皮,好多人絕對想不到我們能吃這么大的苦”,王萍君說。

說起衣服,王萍君想起了自己當年的一次疏忽:那時候的冬天,由于缺乏柴火,平時開水的供應(yīng)也是限量的。不過作為女兵,她們每個月可以有一次燒熱水洗頭發(fā)的“福利”,需要用很大的汽油桶在院子里燒水,盡管洗完頭發(fā)馬上就會結(jié)上冰柱,她們也甘之若飴。

在一次集體洗頭之后,王萍君決定用洗過頭發(fā)的溫水把棉襖外面的罩衣洗一洗,然而衣服泡上之后略一耽擱,來不及洗的衣服就和洗衣盆凍在了一起,成了一個令人無從下手的大冰坨,衣服拿不出來,第二天就沒得穿,生生把她急哭了?!皬哪且院笤僖膊桓遗菀路?,趕緊洗完趕緊晾上”,王萍君說。

食——缺乏蔬菜水果,一個茄子讓她喜出望外

由于高原氣候的限制,當年進藏的解放軍戰(zhàn)士很難吃到青菜。青菜珍貴到什么程度呢?王萍君說,她們種的一點青菜,連間苗下來的都不會浪費、也要吃掉,一直吃到長大。“如果湯里面有一點綠色的青菜那簡直就太美了,那會兒根本吃不著”,王萍君回憶說,“當兵這么多年,茄子、西紅柿、黃瓜這些都沒吃過,吃的主要是西藏種的蓮花白,一個能有二三十斤,還有從四川運進來的脫水菜”。后來,她們參軍滿四年,允許回內(nèi)地探親,路過格爾木發(fā)現(xiàn)在食堂有茄子吃的時候,一個戰(zhàn)友甚至激動得把“吃茄子”說成了“吃瘸子”,因為“這么多年都沒吃過這些菜了”。

除了沒有蔬菜,當時由于條件所限,在1968年前后配備高壓鍋之前,她們吃的都是夾生飯,也不能吃面條、餃子之類的面食,戰(zhàn)士們覺得米飯拌辣椒就是很好的伙食了。然而這大米也要戰(zhàn)士們自己背,當時體重只有84斤的王萍君,一趟最少背一袋一百斤的大米,需要用手揪住麻袋的兩邊,放在一個稍高的地方才能背上,腰根本直不起來,還要一路小跑……

長期的艱苦條件讓王萍君患上了嚴重的貧血和浮腫,而她自己還以為是“胖”了。有一天她在樓梯上與醫(yī)生擦肩而過,才被明察秋毫的醫(yī)生發(fā)現(xiàn)了端倪。醫(yī)生為她做了簡單的檢查之后什么都沒說,立刻去找了領(lǐng)導,很快將她送進醫(yī)院接受輸血,這才慢慢調(diào)養(yǎng)過來。而由于缺乏維生素引起的嘴唇、手指干裂更是家常便飯,手指一碰就流血,只能用膠布裹起來……

住——夜晚睡覺,被子還得“眾籌”

上世紀60年代的拉薩不比今天,基本沒有什么取暖設(shè)備,一個戰(zhàn)士只有一條薄薄的軍被,感冒的人很多。怎么辦呢?用今天的詞講,女兵們開發(fā)了“眾籌”模式:兩個女兵個頭都差不多,就同鋪一床軍大衣,把兩個人的被子都蓋上,再壓上另一件軍大衣,或者用軍用水壺灌滿開水塞進被窩里。

但即使是這樣,她們依然睡得不暖和。王萍君回憶,躺下之后腳都暖和不過來,都快天亮、該起床了還沒暖和過來呢,后來一看感冒的人挺多的,就特別申請了幾床公用被子,可以稍微睡得暖和一些。

行——交通不便,一封信要走好幾個月

盡管比起一邊修公路、一邊進藏的十八軍來說,王萍君那個年代的交通狀況已經(jīng)改善了很多,但當年的基礎(chǔ)設(shè)施建設(shè)水平依然十分落后。當年王萍君從北京坐火車到西寧,足足走了兩天兩夜,而從西寧前往拉薩的旅程更是充滿未知數(shù)。

王萍君回憶說,她們這批進藏的女兵們是乘坐一輛解放牌大卡車以及一輛轎子車進藏的,身體不太好的就坐轎子車,而她是在解放牌卡車上坐著背包進藏的。由于當時社會環(huán)境尚不安定,時而有匪徒襲擊落單的車輛,當時一般是結(jié)成車隊一起出發(fā)的,而她們這兩輛“單車”就需要不停與沿途兵站聯(lián)系以確保安全。途中她們翻越了冰雪封路的唐古拉山、經(jīng)過倒淌河和二道溝等一系列高原反應(yīng)最嚴重的兵站,等到她們經(jīng)過一路顛簸終于抵達拉薩時,已經(jīng)是當年的十月份了。

由于交通不便,通訊也很不方便,一封信從北京寄到拉薩起碼要花好幾個月的時間。王萍君說,那時候和家里的往來信件經(jīng)常是要么一封也收不到,要么一口氣收到一摞,很多年以后她才知道,收到她的來信,媽媽沒有一次不哭的。這或許就是“家書抵萬金”的含義。

落后的道路還曾經(jīng)讓她的一個戰(zhàn)友付出了生命的代價。王萍君說,那個戰(zhàn)士為保障通訊線路暢通,在維護時為了搶時間,扛著自行車、電話機和爬電線桿用的鐵鉤子準備蹚水過河,然而或許是河水太冰冷,戰(zhàn)士一下水就抽了筋,沉重的負重也沒能穩(wěn)定住身體,很快就被沖走了。等到其他人找到他的時候,他的衣服已經(jīng)整個凍在了身上……

除此之外,她們遇到的困難還有很多很多:當年為了打豬草,女兵們把背包帶往腰里一系就跳進刺骨的冰水里;自己去河里挑水,瘦小的她肩膀上根本沒有肉,脖子都被扁擔壓腫了;由于條件所限,她們只能用粗硬的報紙當做衛(wèi)生用品湊合著用,腿都被磨破了……盡管條件如此艱苦,但正如王萍君所說,“哪里有困難,哪里就有軍人”“沒有吃不了的苦”。

十年飲冰,難涼熱血,王萍君和戰(zhàn)友們用行動踐行了“長期建藏、邊疆為家;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犧牲精神,為了守好祖國的西南大門,一代又一代年輕的女兵奉獻出了她們最寶貴的青春年華乃至生命。敬請關(guān)注系列稿件之“邊疆為家,我為祖國守大門——一位60年代進藏女兵的情懷”。(中國西藏網(wǎng) 文/蘇文彥 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編輯 : 拉專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