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藏族網通

藏族人為什么稱自己為“蕃”

來源 : 天上西藏       發(fā)布時間 : 2018-10-17
字體 :


藏族在漢文中古代稱“西羌”或“西戎”,“氐”屬羌。隋稱“附國”(宋以前漢語中無唇齒音f,“附”讀bu),唐稱“吐蕃”,元稱“唐古特”或“唐兀惕”,明清稱“西番”(如理番廳),“藏族”這個名稱出現只有幾十年的歷史。

1.jpg

“藏族”是漢語名稱,藏族的“藏”是“衛(wèi)藏”(也作“烏斯藏”)一詞縮簡而來?!靶l(wèi)藏”是西藏的地名,“衛(wèi)”(wei)指拉薩地區(qū),“藏”(gzang)指后藏地區(qū),原來并不代表民族。藏族自稱bodrmu(康藏音)或wod mu(安多音),由于方言土語的差別,bod mu這個詞在康藏方言中發(fā)音bod mu(搏牧)、bed mi(白枚)或者pu mi(樸迷),在安多方言中發(fā)音wod mu(沃牧)、wod mi(沃迷)、wod ni(溫尼)、wu mi(吳迷)等等。譯成漢語就是“博人”或“沃人”,“博”或“沃”的音譯在漢文歷史文獻中有許多種寫法:如毫(bo)、蕃、番、波、缽(如土波、土缽)、白、普、嵬(嵬名)、古特(唐古特)、兀惕(唐兀惕)、沃(《山海經》西方有沃之國,沃民是處)、威(威名),其中“毫”出現得最早,《說文》段注:“京兆之毫乃秦寧公所伐戎王號成湯者之邑”。“羌戎”是藏族的古代稱呼。《兩漢四裔圖》今前后藏地均標有“羌戎”字樣。

藏族在漢文中古代稱“西羌”或“西戎”,“氐”屬羌。隋稱“附國”(宋以前漢語中無唇齒音f,“附”讀bu),唐稱“吐蕃”,元稱“唐古特”或“唐兀惕”,明清稱“西番”(如理番廳),“藏族”這個名稱出現只有幾十年的歷史。

“吐蕃”(twis bod)是與“唐古特”(tang Wod)相對的一個名稱,“吐”是藏語“高地”,“唐”是“平原”,“吐蕃”是“高山藏人”,“唐古特”是平原藏人。前者指西藏人,后者指安多藏人。在蒙古語中至今稱西藏人為“臺白特”,稱甘青一代的藏人為“唐古特”,漢代羌名“唐牦”顯然是tand wu (平原人)的藏語。

bod的同義詞sbu(布斯),sbu gyel漢語譯作“悉補野”—這個名稱來自“部杰雪山”,因此藏族也稱“雪山民族”。bod或wod原先是部落的名稱。bodkay gdrug(博喀雅舟)是“六牦牛部”。此部落居住在西藏雅礱地區(qū)。吐蕃王系就出在這個部落,故稱“蕃王”。藏族的一般習慣上“蕃”只指“拉薩”,如過去許多甘青地區(qū)的藏族學者的傳記中,把去拉薩三大寺求學寫作“去蕃地求學”??谡Z中,“博巴”指西藏拉薩人,與“康巴”(西康人)和“安多哇”(甘青藏人)相對應。作為國名的“蕃”字,最早出于馬桑王朝。藏史《賢者喜宴》引《大史記》稱,在吐蕃以前藏地曾先后執(zhí)政的有十個王朝:1.挪金,2.督,3.森布,4.斯拉,5.牧或茅,6.鬼,7.馬桑,8.盧(龍),9.羯吾,10.貢吾。其中第一代“馬?!本判兆鲕娛侣?lián)盟首領時,其國名稱“博喀雅舟”?!榜R桑”和“馬羌”是藏文ma sbyang一詞的方言讀音差別。《藏族古代史》中說“蕃人出于馬桑種”,“馬桑是人種始祖”,漢文殷商甲骨文中就有有關“馬羌”的記載,“馬桑”的時代最晚也在商周之間。

由此可以斷定,“蕃”這個名稱至少也有3000多年的歷史。

2.jpg

“西藏”、“藏區(qū)”及“西藏和其他藏區(qū)”的提法,有什么不同?

西藏是指中華人民共和國西藏自治區(qū)。其管轄的地區(qū),包括拉薩市和日喀則、山南、林芝、昌都、那曲、阿里6個地區(qū),共76個縣,面積120多萬平方公里。它的四界是:東為金沙江,南為外喜馬拉雅山,西為喀喇昆侖山和喜馬拉雅山,北為昆侖山和唐古拉山。歷史上這里習慣于按衛(wèi)、藏、阿里和多麥(即今昌都地區(qū))劃分為四大部分。

“藏區(qū)”是泛指包括藏、青、甘、川、滇五個省區(qū)內的藏族自治地方,即現今西藏自治區(qū),青海省的果洛、玉樹、海西、海北、黃南、海南藏族自治州,甘肅的甘南藏族自治州,四川省的阿壩、甘孜藏族自治州,云南省的迪慶藏族自治州,四川涼山州的木里藏族自治縣和甘肅省的天祝藏族自治縣。還包括五省區(qū)內自治州、縣以外地區(qū)的一些藏族聚居區(qū)和藏族鄉(xiāng)。
“西藏和其他藏區(qū)”則是分指我國西藏和西藏以外的藏族地區(qū)。

國內藏族人口和居住地簡況?

據2007年底有關數據報道,西藏自治區(qū)內的藏族人口約為280萬,自治區(qū)外藏族州縣的人口約為290萬,國內藏族總人口約為570萬人。
藏族主要聚居于五省區(qū),即西藏自治區(qū)、青海、甘肅、四川、云南。分布面積230多萬平方公里,約占全國總面積的24%,平均海拔在3000米以上。

3.jpg

藏民族如何理解宇宙的起源?

在佛教傳入前,藏族先民就有許多關于宇宙和人類起源的神話和傳說。

《朗氏家族史》中寫道:“五大(空、風、火、木、土)之精華形成一枚大卵,卵的外殼生成天界的白石崖,卵中的蛋清旋轉變?yōu)榘茁?,卵液產生出六道有情,又凝結成十八分即十八枚卵,其中品者系色如海螺白卵。

“卵生說”在藏區(qū)傳播很廣,后來的許多著名學者都記載和接受了這個學說。這個學說的核心是認為宇宙萬物源于“空”。剛開始時,宇宙是無限的一片“空”,后來發(fā)生變化,產生了輕而震蕩的“氣”。由震蕩的“氣(風)力”產生了“火”,火為熱性。風與火觸動逐漸產生“風”的塵土,此塵土慢慢增大,并在火的作用下,冷熱不均,變冷的出現濕潤,由濕潤漸生“水”。風、火、水三種元素互相接觸,塵土逐漸下降而凝結為“土”。

藏族關于宇宙的起源說有很多種,如《世界形成歌》中認為世界是一只巨大的神鳥通過肢體化生的方式創(chuàng)造的。另一種說法則認為肢體化生的創(chuàng)世者是神牛(牦牛)或神龜?!稖婧W兩L锏膫髡f》則反映了宇宙起源于自身的變化。它認為整個世界起初是一片海洋,由于長期刮風,塵土被吹到海面,越積越多,久而久之形成了大地。另一種說法更為復雜地描述了世界的自然形成過程。最初只有風,風以光輪的形式旋轉時出現了火,火的熱氣與帶有涼意的風相接觸,產生了露水,露珠上出現了微粒,這些微粒又被風吹落,久而久之堆積成了山(地)。這五種本原物質中又生出了一個發(fā)亮的呈牦牛形狀的卵和一個黑色的呈錐形的卵,這些卵慢慢變成了天和海。

編輯 : 仁增才郎